文化产业与经济萧条的关系              沈阳阴,最高气温9度。

【转载请注明“币邮网www.bs168.com” 2018年4月7日】 最新版《邮品辨伪经验谈》—毕氏邮品编
    1、在经济萧条时期,文化娱乐消费会逆市增长。
    精神消费与物质消费总体持平衡状态,但在特殊时期会表现为非均衡状态。尤其在经济高速增长之后的调整萧条时期,人们的物质消费会抑制,而精神消费会膨胀。人们需要通过娱乐来缓解精神压力,需要通过对现实的反思与生活方式的反思来调整心态,通过文化艺术对未来的描述来增加希望、增强信心。
    虽然经济萧条也会带来文化投资的压缩,但同样会促进成本低但内容更富创意的产品大量涌现,从而降低文化消费门槛,增强对民众文化消费的吸引力。
    2、文化产业的效益显著,需要政府的扶持与引导。
    文化产品生产的初始成本较高,但它的产品复制和传播成本很低,其销售与传播的规模越大,效益就会越大。与物质产品的收益规律不同,文化产品呈现边际收益递增规律,文化产业主要依赖非物质形态的文化与智力资源,在不消耗或很少消耗物质资源或能源的条件下,实现大规模的经济产出,拉动经济增长,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独特贡献。
    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需要政府的扶持才能够充分实现。通过及时而恰当的文化产业政策来推动这一战略性产业的快速发展,已是许多发达国家的共同经验。比如设立国家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制定文化产业发展纲要和特殊时期的文化振兴计划等。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积极介入与引导,还和文化产业所具有的特殊意识形态属性有关。尤其是在经济萧条时期,国民的信心与凝聚力是保持社会稳定大局、实现经济恢复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政府的积极引导与有力扶持,繁荣文化艺术,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往往会具有满足精神需求、消弭焦虑、凝聚人心、增强信心、共渡时艰的显著效益。
    3、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拉动内需、刺激经济。
    由于存在语言、价值观、生活方式等形式与内容的差异,文化产品在跨文化贸易过程中具有显著的“文化折扣”(culturaldiscount)现象。在本土文化语境中,文化产品的消费没有文化障碍,而在其他国家中,文化产品的接受会遇到语言、价值观等障碍。
    文化产品与服务具有共同消费品的特征,因此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水平与区域内群体的日常生活方式有着直接的、密切的关系。文化产业的这一特点说明它是一种具有本土文化魅力、本土消费优势的经济门类。在经济困难时期,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刺激经济、拉动内需,对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扶持文化产业发展所带来的效应将十分显著。文化产业发展会贡献于经济增长,反哺于公益性文化事业。
    4、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增强国家软实力。
    国内市场是一个国家文化产业发展壮大的基础条件,国际市场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有一个成熟的国内文化市场,有利于培育成熟的、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主体,有利于文化产业直接成本的短期回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一方面由于没有了成本压力,因此会有价格优势;另一方面,经过国内市场的锤炼,高质量的产品与高素质的服务可以赢得国际消费者的好感,有利于培养长期、稳定、忠实的文化消费者和消费市场。
    文化产业的国际贸易,不仅仅是获取经济利益,同时也是在向全世界传播本国文化价值、培养国际的文化认同、增强本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对于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具有长期深远的影响。
    综上,美国、日本和韩国的历史经验表明,在经济危机或萧条时期文化通常会逆市发展,成为文化产业迅速崛起、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机遇期。虽然我国与美日韩当时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国体政体不同,但毕竟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融入到全球一体化的经济格局之中,可以判断,此次金融危机必然会蔓延到经济、社会、文化领域,必然要从虚拟经济危及到实体经济,对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在所难免。同样可以判断,只要审时度势,及时做出前瞻性的研究和规划,应对措施得力,又有改革开放30年来夯实的牢固物质基础,我国文化和文化产业也会逆市而上,有所作为,化危机为机遇,结合文化体制改革,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为保稳定、保大局、保经济社会安全“过冬”作出贡献。 (作者单位:财政部教科文司)